第43周,生乳价格低位盘整,继续企稳
第43周(10月21日-10月27日),生乳价格低位企稳,仍处于周期磨底期。第43周我省生乳均价为3.12元/公斤,同比降低17.68%,环比持平。在我省监测的26个县中,剔除3个无效数据,有9个县的价格大于或等于全省平均价格,有14个县的生乳价格低于全省平均价格。其中最高价格在蓬莱市,为4.60元/公斤;最低价格出现在郯城县,为2.50元/公斤,最高价与最低价差值为2.10元/公斤,差价与上周相比持平,低于全省平均价的县市数量仍然过半,奶牛养殖基本面下行压力持续。蓬莱市为代表的牧场采取自产自销的一体化经营模式,生乳价格保持较高价位,牧场效益较好。
奶价低位企稳,对冲玉米等饲料粮价格回暖走高,奶牛养殖亏损额度加大。本周奶粮比价为1.42:1,同比升高5.19%,环比降低0.70%。生乳价格再次低位企稳,主要是供求阶段性调整所致。当前虽然生乳产量增幅放缓,但国内市场乳制品消费需求没有显著增长,乳品消费整体依旧供大于求,供需两端呈现结构性调整。供给端,养殖场虽然纷纷淘汰低产牛、降低后备牛比例,但是奶源过剩去化缓慢,生乳收购价维持低迷。据统计,截至三季度我省生牛奶产量249万吨,同比减少3.9%,环比减少3.41%。需求端,尽管原料奶价格下行,但目前终端奶价依然偏高,这不利于奶类消费的扩大。此前为促进鲜奶消费,政府也加大了对乳制品行业的扶持力度和政策引导,《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中特别提到了促进制定乳制品产业相关标准、鼓励用生乳生产液态奶等措施,以此来促进生乳用量的提升。只是消费需求提升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实现,对破解奶价波动作用还不明显。
受国内供给过剩、消费需求不足影响,进口量同比下降。据海关统计,截至9月底我国进口乳制品193万吨,其中进口奶粉65万吨,同比分别下降13.2%、21.0%;其中9月份进口乳制品19万吨,进口奶粉4万吨,同比分别下降12.8%、25.0%。
同时从恒天然乳制品拍卖价格指数来看,受全球供强需弱形势影响,全球乳制品拍卖均价较上期小幅走高,高于我省平均奶价。据GDT(全球乳制品交易网)10月15日完成的全球乳制品拍卖数据显示,全部产品(价格指数)成交均价为3852美元/吨(折合生乳人民币售价约为3.38元/公斤,略高于我省3.12元/公斤的平均价格),较上一轮拍卖价格升高0.3%,本次交易全脂奶粉竞得均价3559美元/吨,与上一轮拍卖价格持平;脱脂奶粉均价2745美元/吨,较上一轮拍卖价格下降1.8%,黄油价格7229美元/吨,较上一轮拍卖价格回升0.3%,乳制品价格指数整体有所回升。考虑到供应充足、需求乏力、奶价高于国内等因素,国际奶业对我国的冲击将持续减弱。
后市来看,乳制品需求恢复速度不及产量增幅,奶业供强需弱的基本格局仍在,预计短期内生乳收购价持续低迷。进入11月,消费端缺少利好,奶价仍存在下行压力,对于奶业持续发展仍需观察四季度经济和消费整体恢复情况。未来还是要从解决供需不平衡上来应对奶价下行的问题,如今的市场环境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牧场端需要调整养殖规模、优化养殖结构,乳企需要加大研发力度、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从加工和消费端来看,现在政策层面也在促进乳品消费的增长,如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指出:引导乳品企业发展奶酪、乳清等产品加工。开展食物营养健康消费科普宣传,引导居民减油增豆、增禽增奶,增加蔬果、水产品及全谷物消费。同时后续还有元旦、春节等节日带动消费量增长,市场对于2024年四季度消费回暖预期较高。从生产端来看,虽然目前原奶产量依然是供大于求的状态,但是无论是牛群数量,还是原奶产量都低于去年同期。据统计,三季度我省奶牛存栏67.7万头,同比减少21.4%,环比减少8.71%。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奶价的波动迟早会进入上涨阶段。
长远看,我国乳制品未来消费需求温和增长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乳制品消费结构也正在优化。在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背景下,优质蛋白食品消费需求旺盛,奶酪等市场正在高速增长,零食奶酪品类趋于丰富,佐餐奶酪渗透率持续提升。同时,随着大众对于营养的升级需求凸显,低温乳制品更新鲜营养的概念被接受,把握奶业消费新趋势,如下沉市场中年轻人在消费理性大背景下追求性价比,中产阶级回归理性消费,以及银发经济崛起,让消费竞争也更为多元,奶业发展空间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