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奶价创近三年来新低,养殖亏损超27周
今年以来,我省生乳价格持续回落。二季度,我省生乳平均收购价格为3.83元/公斤,同比下降7.93%,环比下降4.49%。截至二季度末,我省生乳均价为3.77元/公斤,创2021年以来的价格新低,同比降低7%,年内回落9%。
生乳收购价格低位震荡回落,奶牛养殖持续处于亏损境地,养殖端现金流压力持续加大。目前我省奶牛养殖已经连续27周亏损,上半年均头亏损1000元,其中二季度头均1900余元,单产9.5吨的养殖水平处于盈亏平衡线上。
(一)成本核算:
1.初产牛:一头怀孕成母牛目前售价12000-16000元(有价无市),同比下降41%,环比下降22%;其中初生犊牛售价500元/头(含公母,初生犊牛体重低于35公斤做血清),按23个月(13月龄配种,怀孕10个月)、月均全成本800-1000元/头测算,全程成本18400-23000元/头,奶牛育成环节处于亏损态势,头均亏损超过4000元。
2.经产牛:成母牛每日饲养成本(按每公斤生乳折算):按奶牛日均单产30公斤来计算,统筹日粮成本、运营成本(药品投入、水电和人工工资费用,以及土地、牛舍租赁费)、固定资产和生物资产折旧等支出项目计算,二季度成母牛公斤奶平均成本为3.75元,其中全价料成本3.10元、生物资产折旧0.65元。
综合全群结构(二季度末我省产奶牛占全群比重为42%),我省奶牛生产全成本(成母牛+后备牛)在4-4.10元/公斤,均值为4.05元/公斤。
(二)二季度产业形势与养殖收益
一是消费疲软,奶价弱势震荡走低态势。第二季度随着需求端进入相对淡季,叠加乳业上游奶源过剩,奶价开始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这其中家庭购买力长期不足积累的消费需求疲弱是主要原因。奶价由一季度末4.02元/公斤逐步回落至6月底,达年内最低点3.77元/公斤。二季度,奶价维持在3.83元/公斤左右,同比降低7.93%,比年初回落7.60%,本季度内奶价下跌2.33%。
二是供大于求是目前奶价承压的主要因素。生产端,当前我省牧场原奶生产趋于增产态势,据省畜牧总站监测,4-6月份,我省生乳产量环比分别增加4.96%、2.13%、0.29%;同比分别增加9.02%、8.94%、8.21%。消费端,消费回暖趋势不及生奶产量增长,加工企业销售量虽有所恢复,但牛奶价格承压小幅回落。我们看到6月底奶料比(衡量牧业养殖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为1.33:1,同比下降4.32%,为2016年以来的最低点,奶牛养殖效益持续位于亏损区间,牧业企业要通过提高单产、优化饲料结构来对冲部分成本压力。
三是成本有所下降,饲料粮价格趋势性回落。2023年第二季度我省玉米平均价格为2.81元/公斤,环比降低3.10%,同比降低3.10%;豆粕平均价格为4.22元/公斤,环比降低8.26%,同比降低6.64%;麸皮平均价格为2.28元/公斤,环比降低9.52%,同比降低5.00%。养殖端成本压力有所缓和。
四是进口减少。据中国海关统计,我国2023年1-5月份进口乳制品129万吨,其中奶粉54万吨,同比分别降低16%、25%;进口额分别降低5.2%、8.1%。5月份进口乳制品27万吨,同比降低2.3%;其中奶粉11万吨,同比升高9.4%;进口额分别降低6.0%、3.5%。进口压力有所减少,但是后期进口趋于稳步回升态势。
综上,经产牛具体收益为,二季度生乳平均交售价为3.83元/公斤,按单产9吨的奶牛,奶牛头均效益9000×(3.83-4.05)=-1980元/头,二季度均头亏损1980元,单产达到9.5吨的养殖水平处于盈亏平衡线上。
(三)后市预判
面对当前困境,不应过度悲观,需要认识到,这种情况是阶段性的。目前,需求端已有较多积极信号,乳制品动销有望边际恢复,但仍以周转为先、进一步去库存,需要“有形的手”拿出切实措施提振产业信心。伴随经济逐步修复,下半年基本面具备更强支撑,有望驱动价位上行。
长远看,我国乳制品未来消费需求温和增长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乳制品消费结构也正在优化。在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背景下,优质蛋白食品消费需求旺盛,奶酪等市场正在高速增长,零食奶酪品类趋于丰富,佐餐奶酪渗透率持续提升。同时,疫情催化大众对于营养的升级需求凸显,低温乳制品更新鲜营养的概念被接受,渗透率提升的同时竞争也更为多元,奶业发展空间大。长远看,生乳制品消费潜力犹存,市场对于2023年下半年消费回暖预期较高。
来源:山东畜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