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奶业协会
(二〇一四年八月二十六日)
今年上半年,我省奶业形势发生了新变化,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为了正确分析奶业形势,全面掌握发展动态,分析问题产生的症结,提出积极的应对措施,山东省奶业协会于6月24日至7月8日,对我省奶业形势进行了调研。本次调研是山东省奶业协会成立后组织的一次较大规模的调研活动,历时15天,行程近4000公里,先后调查了济南、德州、泰安、临沂、日照、青岛、威海、烟台、潍坊、东营、滨州、淄博等12个市的16个县(市、区)。深入28个奶牛养殖场、奶牛合作社,4个乳制品生产企业进行调研,并分别在济南章丘、德州陵县、泰安肥城、青岛莱西、潍坊临朐、东营大地乳业召开了奶业形势分析会,有30多个不同规模的奶牛养殖场和奶牛合作社的负责人参加。山东省奶业协会的副会长分别参加了所在市的调研活动。调查期间,调查组还与泰安金兰牧业董事长金兰英、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院长沈志强两位全国人大代表进行了交流。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近几年山东奶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山东是我国奶业的大省,奶牛、奶山羊存栏,奶类产量,乳制品加工总量均居全国前列。近几年,山东奶业基本处于稳定发展阶段.
奶牛存栏量:2013年为125万头,比2008年的81.2万头增加43.8万头,增长35.04%,比上年减少4.8万头,降低3.7%,奶牛存栏量居全国第五位,仅次于内蒙、黑龙江、河北、新疆。
奶类总产量:2013年为280万吨,比2008年的254.92万吨增加25.08吨,增长8.95%,比上年减少14.9万吨,降低5.05%,奶类总产量也位居全国第五位,仅次于内蒙、黑龙江、河北、河南。
奶类人均占有量: 2013年为28.80公斤,比2008年的27.14公斤提高1.66公斤,增长6.72%,比上年减少1.57公斤,降低5.2%。奶类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十一位,比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高出1.84公斤。
乳制品产量:2013年,全省注册的乳制品加工企业74个,居全国第一位;乳制品加工总量274.74万吨,同比减少45.98万吨,降低14.34%,居全国第三位。产品销售收入293.25亿元,同比增加12.34亿元,增长4.20%。
乳品消费量:2012年,全省城镇家庭居民用于乳品的消费金额人均为263.62元,比2008年增加47.87元,增长18.39%,除去物价上涨指数和乳制品价格上涨因素,城镇家庭居民人均乳品消费量没有增长,处于徘徊状态。(同期比较,全国城镇家庭居民用于乳品消费金额增长34.35%,乳品消费量却降低7.4%)。2012年,全省农村家庭居民乳制品消费人均8.3公斤,比2008年的提高1.6公斤,增长19.28%,全国居第五位,仅次于北京、天津、青海、西藏,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6.60%。
乳品质量安全稳定向好。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乳品质量安全已成为奶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国家乳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监管手段不断强化,奶业生产者、加工经营企业的质量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我省生鲜乳质量、乳制品质量的安全得到了有效的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从长远看,产业链利益分配失衡,国际市场的压力,养殖环境污染的压力,消费拉动产业发展动力的不足,高成本、高投入的生产方式等因素,都将会影响到山东奶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以上数据来源:农业部奶业管理办公室,中国奶业协会<2013、2014中国奶业统计摘要>)
二、当前奶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去年下半年,山东同全国一样,原奶供需出现了严重的“奶荒”。但到了2014年春节前后,“奶荒”的阴霾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奶源的严重“过剩”,从严重的“奶荒”到严重“过剩”的突变,给奶业生产造成了巨大波动,奶业深层次矛盾不同程度显现。当前,奶业生产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饲料价格不断攀升,生鲜乳价格持续下跌,奶牛养殖效益严重受损
据山东省畜牧兽医信息中心对畜产品市场行情监测,进入2014年,全省奶价已持续7个月下跌。2014年8月中旬,全省生鲜乳平均收购价格已跌破4元/公斤大关,为3.74元/公斤,比年初下跌0.74元/公斤,下降幅度为16.52%,全省玉米价格2.74元/公斤,同比增长了14.64%,奶料比价由年初的2.0:1跌至1.36:1,为近两年最低点,奶牛养殖将进入亏损通道。
从实际调查的情况看,今年上半年生鲜乳收购价格下降幅度大,持续时间长。一些中小规模奶牛场奶牛合作社的负责人反映生鲜乳的收购价格从年初到6月份,平均每个月下降0.2—0.3元/公斤,下降幅度为25%—30%。东营市一些奶牛场反映,6月份到场的玉米价格是2620元/吨,压片玉米是2888元/吨,进口苜蓿3050元/吨,分别比年初上涨了19.10%、16.90%和15.09%。以东营民和牧业为例,去年底奶价为5.7元/公斤,今年5月底降至4.1元/公斤,降幅为28.07%,“一升一降”加之能源价格、用工价格等费用上升,所有费用都在涨就是奶价在下跌,奶牛养殖利润已无法保证,经济收入严重受损。到目前为止,生鲜乳收购价尚未出现止跌企稳的迹象。往年的8月份是原奶价格上升的走势,今年却出现持续下跌的态势。
据粗略估算,由于奶价的持续下跌和饲养成本上升,半年多来,全省奶农减少收入在10亿元左右。
(二)奶农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对奶业发展失去信心
在调研中了解到,由于饲料成本的不断上涨、生鲜乳价格的持续、快速下跌,而且一些乳企在生鲜乳收购上不同程度采取的拒收、限收、压级、压价的做法,广大奶农对自己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十分无奈、苦不堪言。主要表现为:
1、对生鲜乳拒收、限收,价格完全由乳企说了算,广大奶农无话语权。据济南、泰安、潍坊、东营的奶农反映,一些乳品企业对日产一吨左右的奶站,在没有预先告知的情况下,采取拒收。有些乳企则确定拒收的时间表。临朐县、东营市遭到拒收的奶牛场、合作社就有40余家。个别乳企、奶贩借机发“奶难”财,以2.4元—2.8元/公斤的价格收购。临朐县的一些奶农反映,我们响应政府的号召,发展奶牛养殖业,省里、县里也有扶持政策,现在牛刚刚养起来,奶牛刚刚产奶,说不收就不收,这对我们奶农来说是太不公平,造成的损失谁来承担?
荣成市是胶东半岛养牛比较多的县级市,这两年,他们投入大量资金扩建奶牛场,进行了技术改造,标准化、规模化水平比较高,成母牛平均产奶量8000公斤左右。去年下半年,按照已与乳企签订的合同,价格也比较合理。但自今年春节过后,乳品企业单方面宣布,所有奶牛场限收20%。某奶牛场场长反映,他的奶牛场存栏奶牛360头,其中产奶牛160头,每天产奶3.7吨,乳企至收3吨,其余700公斤只能2.5元/公斤处理掉。现在也不敢给奶牛吃好草吃好料了,多产奶却成了他们的愁事,他们说:现在国家的政策是不是要限制养奶牛啦。对发展奶牛真的失去了信心,在荣成有4—5家规模奶牛场都存有类似情况。
2、购销合同不规范,生产者投诉无门。由双方签订的生鲜乳购销合同,作为销售方的大多数奶农却不持有合同。在调查中了解到,除少数大型、特大型奶牛场外,大多中小奶牛场都没持有合同。他们在乳品企业事先打印好的合同上签完字、盖完章后,全部由乳企收回、控制,出现纠纷、投诉,奶农也拿不出合同依据。
①收购价格不是由双方商定,而是由收购方(乳企)说了算,销售方没有话语权,完全由乳企依据“市场”、“季节”等实际情况的变化随意调整生鲜乳收购标准和收购价格,有时就一个电话告知销售方上月的奶价。
②为达到收压价的目的,收购方超出合同规定之外向销售方提出难以实现的要求。比如,要求增添进口TMR设备,增加卧床设施。并要求增加指定的牛场物品,且价格高于市场价,否则降低等级、压低奶价。有些牛场因收益持续下滑、资金严重不足,无法满足乳企提出的要求。
③随意降低合同规定的生鲜乳的收购数量,给奶农造成很大经济损失。有些牛场负责人反映,奶源紧张时,合同订的是合同期内销售方增加的奶量全部出售给乳企,而现在连合同规定的数量都不能保证收购了。
(三)乳品质量仲裁检测机构缺失
在当前奶源“过剩”的情况下,很多乳企以原料奶有“异味”拒收、限收的现象却屡屡发生。乳企一个检验员的主观判断就可能给奶农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少则几万元,多则十几万元,这个问题也是本次调查中奶农反映比较多,比较集中的问题之一。
前几年,泰安某乳品企业以原奶兽药残留超标(实为误判)为由拒收奶农交送的原奶,而该乳品企业对检验机构的复检结果又不认可,给奶农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乳企业与奶农矛盾激化,而引发了群体性事件。
(四)一些地方乳企对申请“中国学生奶定点生产企业”怀有强烈企盼
今年年初,根据《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推广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和要求,我省已有新希望琴牌乳业有限公司、临沂格瑞食品有限公司、济南维维乳业有限公司、山东亚奥特乳业有限公司先后向中国奶业协会提交了“学生饮用奶定点生产企业”申请,但到目前却无一企业获得核准,我们到企业调查时也集中反映了这一问题。面对当前乳品消费量徘徊不前,销售市场竞争激烈,消费市场萎靡不振的局面,一些乳企都急于通过获得“学生饮用奶定点企业”核准,以扩大消费市场,提高企业的销售收入。得益乳业有限公司是以生产巴氏鲜奶为主的企业,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只因推广品种不符合《办法》要求而放弃“学生饮用奶定点企业”的申请。
三、对当前奶业生产形势的基本分析
造成原料奶价格持续下跌,奶牛养殖收益严重受损,奶业生产发展不稳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奶粉的超量进口、囤货是直接原因
去年下半年,特别是第四季度,奶源供需出现暂时性的“奶荒”。造成了国内奶粉进口商和乳企对今年奶源供需形势的误判,从2013年第三季度到2014年上半年大量进口和囤积奶粉。1—6月份,国内进口奶粉出现超量进口的局面,进口数量达到68万吨,同比增长75%,进口额为34.33亿美元,同比增长155.73%,屡创进口数量和进口额新高。2013年,山东进口奶粉21974.56吨,液态奶6906.93吨。由于进口奶粉的超量增长,企业难以消化,就压低了原奶收购量和收购价格,转嫁了企业负担。另外,奶牛养殖规模场受去年下半年奶牛养殖的高利润的影响,加大了投入,提高奶牛单产。加之今年奶牛生产的“风调雨顺”,2014年上半年牛奶产量出现恢复性增长。奶源相对充足。
(二)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原奶收购价失控
2008年8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精神,规范原料奶收购价格秩序,防止原料奶价格大起大落,维护奶牛养殖企业、养殖户和乳品加工企业的合法权益,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国家工商总局联合下达“关于做好原料奶价格协调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抓紧建立原料奶价格协调机制,规范原料奶交易行为,加强原料奶市场监督检查,做好原料奶价格有关情况的监测分析。《国务院乳品质量安全监管条例》第二十三条也非常明确的提出,“必要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立由价格、畜牧兽医等部门以及行业协会、乳制品生产企业、生鲜乳收购者、奶畜养殖者代表组成的生鲜乳价格协调委员会,确定生鲜乳交易参考价格,供供销双方签订合同时参考。”从本次调查情况上, “三部委通知”和“国务院条例第二十三条”形同一张空文,根本没有得到贯彻和落实。原料奶价格在双方签订合同时也无从参考。
(三) “生鲜乳购销合同示范文本”对乳企业缺乏约束力
2008年10月,根据《国务院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的规定要求,农业部、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共同制定印发了《生鲜乳购销合同示范文本》,供生鲜乳双方之间签订生鲜乳购销合同时使用。在调查中发现,近年来,这个有一定的约束力的《生鲜乳购销合同示范文本》基本上没有使用。
对一些乳企随意的拒收、限收、压级压价,不执行合同的做法,使处于弱势、没有话语权的奶农感到很无奈、很无助。他们非常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奶业协会能帮助说说话,解决在合同签订、执行中的不公平、不公正的普遍问题。
(四)乳制品加工量持续下降,乳企原料奶收购数量减少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1—4月全国液态奶产量729.17万吨,同比下降2.03%,这是多年来没有出现过的情况。我省继2013年乳制品总产量比2012年下降14.34%之后,2014年1—6月份乳制品产量再次出现下降。1—6月,全省累计液态奶产量109.61万吨,同比下降6.7%。仅6月份就下降23.24%,下降幅度高于国内奶业主产省区的内蒙、黑龙江、河北、河南和新疆。干乳品产量5.06万吨,同比下降4.29%。
乳制品产量的连续下降直接导致了原料奶需求量的减少。导致乳制品产量下降的直接原因就是乳品消费量徘徊不前甚至萎缩。
(五)产销一体化的水平对奶牛养殖效益产生一定影响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完全一体化经营的。像高速现代牧业公司,自己生产的牛奶自己加工,自己销售,牛场效益不受影响;小规模奶牛场直接兴办鲜奶吧,产销一体,牛场效益也不受影响;乳企自办奶牛场,由于乳企统一核算,牛场效益也不会受影响。二是原奶销售多渠道的,即部分原料奶通过兴办鲜奶吧向直营店、连锁店进行销售,部分原料与乳企签订合同销售,这样可以平衡奶牛场的经济效益。东营胜大奶牛场、柏拉蒙奶牛繁育场,潍坊合力牧业,广饶阳光牧业都属于这种类型。三是奶牛养殖场与乳企两张皮的。属单纯的购销关系,多数是通过签订合同完成购销活动。奶牛养殖收益受影响最大的就是这种类型。据有关资料显示,现在90%原料奶向乳企提供的。从长远看,这种过度单一的原料奶销售渠道,对奶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
目前,对大型、特大型奶牛场来讲,由于原料奶的数量大,质量好,收购价能相对稳定,下降幅度相对小一些。对中、小型奶牛场、合作社(今后将成为奶发展的中坚力量)来讲,收购价格完全由乳企确定,奶价的持续下跌,加上用工价格、租地价格上涨和技术、环保投入的增加等的影响因素,使他们利润空间、生存空间受到无限制的挤压,严重制约了发展奶牛生产的积极性。
当前,山东奶业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国际奶粉价格暴跌,国内进口奶粉大增,原奶价格受压持续下跌,乳品加工量下降,企业库存增加,消费市场萎靡不振。这将对今年下半年和明年奶业走势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表现为:
1、2014年8月5日全球乳制品拍卖全脂奶粉拍卖价格持续下跌,下降至2725美元/吨。与去年10月最高价5208美元/吨相比,下降47.7%,按此价格核算中国港口岸价约22000元/吨,折合原料奶约2.6元/公斤。这将进一步打压国内原奶价格。
2、据中经乳制品产业景气指数报告(2014年二季度)分析,乳制品产量同比降幅有所扩大。二季乳制品产量为632.3万吨,同比下降3.0%,降幅比上季度扩大2.1个百分点。乳制品销售有所放缓,二季度乳制品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为855.4亿元,同比增长14.6%,增速比上季度下降7.1个百分点。库存增长明显加快,截止二季度来,乳制品行业产成品资金为80.1亿元,同比增长38.1%,增速比上季度上升25.1个百分点,从侧面反映出乳制品提价带来了需求有所减弱,致使库存水平仍处于高位。
3、原奶价格继续下跌,奶料比价继续缩小,奶牛养殖效益继续下滑,奶牛养殖积极性受到进一步挫伤。
四、几点建议
(一)尽快建立山东省原奶价格协调机制
根据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关于做好原料奶价格协调工作的通知》要求,抓紧建立原料奶价格协调机制,规范原料奶交易行为,加强原料奶市场监督检查,做好原料奶价格有关情况的监测分析。为此建议:
1、建立生鲜乳价格协调机制。在省政府统一领导下,由省发改委、省畜牧兽医局、省工商局及省奶业协会、乳制品生产企业、奶畜养殖企业代表组成的生鲜乳价格协调委员会,定期会商确定原料奶交易参考价格,并由奶业协会定期公布,作为原料奶交易双方签订购销合同时参考。
2、制定山东省原料奶收购合同示范文本。合同示范文本在本省区域内进行原料奶交易的购销双方都要认真参照执行。并接受工商部门的指导监督。购销合同已明确的条款,不需要签订补充协议。
销售方对收购方出具的能够影响到收购价的检验结果有异议,可以申请复检,由奶业协会根据检测结果提出调解意见。若确为收购方检验结果错误则须赔偿销售方损失,并承担检测和调解所发生的费用。承担复检任务的检测机构由省畜牧兽医局认定。
凡在山东出现合同纠纷,购销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提交当地奶协协调解决,协商或调解不成的提交省内仲裁委员会或依法向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起诉。
(二)建立多元化乳品加工流通体系,千方百计扩大原料奶销售
认真贯彻中央农村经济政策,创新乳品产销模式,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大力培育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支持和鼓励大型、特大型奶牛养殖企业直接进入乳品加工流通领域,一是减少加工流通环节,降低加工流通费用,二是实现乳品质量安全的追溯的零距离,三是实现乳品从牧场到餐桌直供、产品新鲜、营养、安全。
指导奶农、家庭牧场,奶牛养殖规模场建立新型的合作经营组织,成为新的经营主体,提高其社会经营地位和自我发展能力,真正成为奶业发展的主体力量。鼓励、支持新的经营主体参与乳品的生产、加工、流通领域。政府应在政策上、资金外给予扶持。
积极推动鲜奶吧健康有序发展。鲜奶吧迎合了消费者对新鲜、营养、安全乳制品的诉求,五年多的实践证明,只要监督管理到位,经营者守法诚信,奶吧的乳品质量完全是有保障的。建议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实现鲜奶吧有序健康发展。目前,山东鲜奶吧的发展已经进入创新经营方式、扩大经营规模、提升经营水平,提高经营效益的新阶段。为此,奶业协会要在规范管理,开展服务,加强自律,推动发展等方面开创性的开展工作。
乳品企业作为乳品加工、流通的主体,应加快自建牧场,收购或参股牧场、合作社或小区。建立原奶数量可控、原奶质量可控的奶源基地,逐步与奶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真正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同时,政府应支持和鼓励乳企探索和建立不同形式,灵活多样的利益联结模式,不断提高奶源供需关系的稳定性。
(三)转方式、调结构、夯实奶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奶业发展由主要靠投资拉动向主要靠扩大内需拉动转变。首先要创新消费机制、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推动、社会支持、公众响应的消费大格局;第二要积极探索建立消费新模式、推行产销直供,拓宽乳品消费新渠道;第三要加大消费群体的培育,创新学生饮用奶推广机制,提高学生在乳品消费中的比重;第四要降低乳品生产成本、加工成本、流通成本,使广大中低收入的人群,尤其是农村家庭都能喝的起奶。抓消费,就等于抓住奶业发展的“牛鼻子”。
2、调整产业结构,为奶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调整奶畜品种结构是调整产品结构的前提。大力发展奶山羊产业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首选。2013年,全省奶类总产量280万吨,羊奶产量只占3.57%。奶山羊生产与奶牛生产相比,其单位体重产奶量高、生产周期短、繁殖率高、环境污染轻、投资少、见效快,而羊奶营养价值高,市场潜力大。正如有关专家所讲,奶山羊产业是一个正崛起的战略性产业,是一个有利于民生的产业,是一个极具增长潜力的朝阳产业。我省是一个奶山羊的传统产区,饲料资源,品种资源极其丰富,全国四大奶山羊品种山东就占两个(崂山奶山羊、文登奶山羊)。当前,山东奶山羊产业正处在难得的发展机遇期,“没有奶山羊的奶业是一个不完整的奶业”的理念已被人们所认同。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和规划,创新奶山羊产业经营体制,建立现代羊奶制品加工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山东奶山羊产业会有一个突破性发展。如果到2020年全省奶山羊存养量发展到600万只,就相当于增加40万头奶牛,增加100多万吨的奶类产量,发展潜力巨大。
3、优化乳制品结构,提高巴氏鲜奶的比重。目前,我省巴氏鲜奶占液态奶的比重只有20%左右。巴氏鲜奶质量对人的营养作用,优于高温奶,更优于调制奶的实事,已被世界所公认。美国、加拿大、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台湾地区等,巴氏鲜奶的比重都在90以上,有的在95%以上。实施“鲜”字战略,不但是向城乡居民提供新鲜、营养、健康的乳制品,而且有助于民族奶业的发展,如果国内巴氏鲜奶的比重和消费量提高到80%,就可有效地减少进口奶粉对中国市场的冲击,就可有效稳定原奶价格,就可有效保护奶农的利益。
4、优化生产组织结构,提高标准化、规模化水平。各地在优化奶业生产组织结构方面进了有益的探索,在小区股份制改造、撤区进场、规范合作社经营管理、提高标准化、规模化水平等方面总结出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各地都应为新型优化奶业经营组织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在优化生产组织结构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要充分尊重奶农意愿;各级政府应在土地使用上给予优惠,为新的奶牛经营组织提一定数量流转土地,作为饲料地和粪污消纳用地。银行金融部门,要根据奶牛生产发展的周期性提供中长期、低息贷款,降低放贷门槛;应继续对标准化、规模化奶牛场建设和家庭牧场建设提供项目和资支持。
(四)创新学生奶推广方式,建立国家、省双层推广体制
鼓励和支持本省乳品企业申报“中国学生饮用奶生产企业”,并使用中国学生饮用奶标志。同时,为扩大学生饮用奶推广,凡依法取得政府主管部门核发的液态奶类乳制品的食品生产许可证、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的省内乳品企业,经过一定认定程序,均有资格参与本省学生奶实施学校和教育部门组织的招投标。
我省“学生饮用奶计划”办公室(设在农业厅农垦局)已于2014年2月24日将“山东省学生饮用奶计划”的工作整体移交山东省奶业协会。省奶业协会按照食品安全、奶业管理等要求,制定相应推广和管理办法,继续推进“学生饮用奶计划”的实施。
(五)尽快修订“灭菌乳”和“调制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为保证乳品质量安全,国家卫生部于2010年6月25日公布了新的66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并分别于当年6月1日和12月1日实施。灭菌乳(G1325190—2010)、调制乳(G1325191—2010)作为两个主要乳品标准规定了灭菌乳可以添加复原乳,调制乳可以以复原乳为主要原料。从近四年的实施情况看,新乳品标准的制定,实施,对保证乳品质量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近两年来,国际乳品贸易市场,国内消费市场形势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从2009年到2013年,我国累计进口奶粉253.76万吨,2013年进口奶粉85.44万吨,是2009年的3.5倍。二是奶粉超量进口及乳品企业使用进口大量奶粉进行灭菌乳、调制乳生产,减少了原料奶的使用和收购,进一步打压国内原奶价格,使奶农的利益受到巨大损失。为此,强烈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对灭菌乳、调制乳乳品国家安全标准重新进行修订,取消灭菌乳、调制乳使用复原乳的条款。以保护奶畜生产者和乳品消费者的利益。设置技术壁垒,筑牢防火墙,保护民族产业,也是世界普遍采用的做法。
通过本次调研,使我们深刻的体会到: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是现代奶业发展的新常态。增加乳品消费,扩大内在需求是现代奶业发展的新动力。奶业的发展应当在山东畜牧业转型升级中有所作为。奶业协会也应当在山东奶业发展中有所作为。山东作为在全国奶业发展中有影响的大省,也应当走出一条具有山东特色的奶业发展之路,继续为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国民体质做贡献。
(张志民 朱和田 汪玲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