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三次中德牛业发展合作项目研讨会上,中方项目专家组组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沅,就中国的奶业发展情况以及兼用牛的品种和优势做了介绍。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张沅
1中国奶业目前的状况
当前奶业发展是历史最好的时期,也是监管最严格的时期,更是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主要表现在:
(一)奶牛存栏稳定,中国成母牛的存栏头数750万头左右;
(二)牛奶总产量稳中有增;
(三)养殖规模和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
(四)奶牛养殖效益稳定向好,2012年,每头泌乳牛年平均盈利约1600元,其中规模牧场收益可达4000元以上。
(五)乳制品生产消费增长加快,国内乳制品产量生产:2012年比2008年增长41%。乳制品进口:2012年比2008年增加了2.3倍。人均消费支出,2012年比2008年增长34%。
(六)奶品安全监控更加严格,检测范围覆盖全部奶站和运输车、涵盖国家公布的所有违禁添加物。抽检指标从6项增加到12项。
(七)扶持政策密集出台,资金数量大幅增加。扶持政策主要有:购机补贴、奶牛保险、标准化规模养殖、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良种冻精补贴、生产性能测定。
(八)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扩大。中德畜牧科技合作项目运转良好,收效颇丰;与荷兰、新西兰建立了奶业科技合作关系;新西兰、澳大利亚成功举办了5届政府间奶业对话会;中澳奶制品0关税协定,展现了国际合作的新形势。
中国奶业的发展前景:
(一)奶业市场潜力巨大。人均消费水平不断增加;消费群体不断扩大;人口每年增加600万;每年转移城镇人口1500。
(二)人均收入水平增长空间大。人均收入每增长1%,可带动乳品消费量增加0.8%。
(三)奶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对奶业发展的贡献率超过50%;装备饲喂机械的牛场比例超过80%;投建粪污处理配套设施的牛场超过60%。(四)法律法规不断完善。2008~2012年密集出台数十项有关奶业的法律法规。
奶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奶制品安全事故仍然存在。
(二)养殖成本上升。2011年以来,养殖成本上涨20%,包括饲料、水、电、劳动力价格上涨。
(三)优质饲草料资源缺乏,环境约束趋紧。青贮玉米种植面积不足,优质商品苜蓿缺口很大;
(四)粪污处理对生态环境压力。
(五)产业利益链接机制不完善。养殖与加工管理分割,利益链接不协调。
(六)进口乳制品数量剧增。
2 兼用牛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很大,资源很不平衡,如果只单纯饲养荷斯坦奶牛是不现实的,中国奶业在奶牛品种上应该实现多样化。
兼用牛是同时用于产奶和产肉的品种。兼用牛的母牛可以用于产奶,公牛或淘汰母牛可以用于产肉。历史上的兼用牛品种,目前多按两个育种方向培育成乳用和/或肉用品系,例如:短角牛。
在大规模产业中,我们还是应该提倡用专用牛,因为专用品种效率更高。如奶牛:注重奶量、乳蛋白、乳脂,不需要产肉。肉牛:不需要母牛像奶牛般产奶,造成成本增加和浪费
但兼用牛在小规模养殖中却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一)适合放牧型养殖;
(二)母牛除给自己的犊牛哺乳外还可以再照顾其他;
(三)由于群体小,公犊牛和淘汰母牛的价值和获利有更重要的意义,如公犊牛在一般育肥条件下生长速度可与肉牛相比;公犊牛经育肥,具有较好的肉用价值。
目前兼用牛的普遍问题:
(一)生产性能趋于中庸,但综合养殖效益好;
(二)在群体规模、遗传评定强度、验证公牛数量等方面均不及荷斯坦牛;
(三)具有通过杂交改良改良品种的育种灵活性。
世界著名兼用牛品种:瑞士褐牛、短角牛、北欧红牛(挪威红牛、丹麦红牛、瑞典红牛)、诺曼底牛、西门塔尔牛(德系西门塔尔牛、蒙贝利亚牛等)。其中西门塔尔牛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兼用牛。
西门塔尔牛的分布和育种方向
中国的兼用牛主要分布在东北、内蒙古的北部、河北的北部、新疆和四川、甘肃一带。
中国的兼用牛培育的历史沿革:18世纪始,受俄罗斯等国影响、通过通商口岸、修铁路,带来了一些以西门塔尔牛为主的品种,该品种与中国本土的牛只进行了杂交;1949前,通过国际合作署援助、国民党政府和民间引进了不少牛只品种,其中包括兼用牛品种西门塔尔牛、褐牛、短角牛、丹麦红牛等;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国家设立新品种培育协作组,有意识地多次引进牛品种;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至今审定5个国家(省区)级品种:中国西门塔尔牛;蜀宣花牛;中国草原红牛;内蒙古三河牛;新疆褐牛。
(转自:乳业资讯网)